|
原发件人 Driven (阿Fo·A4) ,原作吴国刚,曾是丹娜舞校(原海宫舞校)学员
时光飞逝,从最初在上海接触交谊舞(1995年)算起,我与舞蹈结缘已有十几年了。应当说,2004年10月在海宫开始的摩登舞学习,是我步入国标世界的起点。感谢海宫老师几年来的教诲,以及对我的宽容。为此,我想结合多年学舞的实践以及自己的思考,谈谈对国标舞学习的一些认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尽管只是一个喜欢国标舞的普通人,但我以为,如果想真正理解、掌握国标舞,是需要一点认真精神的。事实上,在选择国标舞的同时,就意味着付出:时间、金钱、体力乃至心智方面,而收获却不可预期。国标舞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正确的苦练是掌握其奥秘的唯一途径。正确,不仅仅是指技术层面上,同样是指理念上。因此,在探讨国标舞技术之前, 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首先,国标舞应不应该算一种体育运动?
国标舞有着极强的表演特性,正被逐步引入竞技领域,但我以为,其本质仍是艺术而非体育。 正如东尼本所言:“只有跳得不好的时候,它才是体育运动。艺术和体育之间的区别在于,艺术有的时候,虽然不是所有的时候,表达了一定的内容;而体育则没有。为了能够表达出有感染力的、让人震撼的运动中的艺术内容,你是得像运动员一样健壮。但这个事实可不等于说你就是运动员。让我忧虑担心的是,如果我们跳舞的人真的认为它是一种运动,竞技体育的精神状态占了主流,那我们就走错路了。”而据我观察,国标舞界(无论摩登还是拉丁)诸多流派的纷争,主要根源可能就在于此。
其次,国标舞是否能属于大众?
许多舞蹈爱好者极力希望普及国标舞,但事实上,社会上流行的主要还是交谊舞,包括在所谓的国标舞会上,也是用交谊舞的方式去诠释国标步子。表面是跳国标, 实际风格还是交谊舞。我以为,如同芭蕾、现代舞一样,国标舞是属于小众的高雅艺术。东尼本也承认:“尽管我希望我是错的,但我实际上相信舞蹈会永远是少数人的爱好。”
第三,关于基本功与步伐组合。
无论是摩登舞还是拉丁舞, 一个基本功扎实的舞者所跳出的最简单的步子都充满了美感和表现力。舞步的变化应当建立在基本功之上,是基本技术的正确运用。事实上,国标舞重要的不是舞步组合,而是如何正确的跳出这些组合,组合只是基本舞步的变化和衍生而已。
第四,关于技术与表现力。
与上一问题有关。舞蹈中的技术和表现力是统一的。正如东尼本所言:“正确的技术,如果被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会带来更多的表现力,创造性。如果感到技术限制了你,要么是你学来的技术是破烂,要么你理解得不对。... 我不同意把舞蹈中的技术和表现力说成是相对的。”
第五,关于学习方法。
就我个人而言,单纯的模仿是无法跳好国标舞的,需要掌握国标舞内在的规律。为什么许多少年选手成年后成为“方仲永”,原因之一在于:少年时身体柔韧性好,可以通过模仿取得较好成绩。但发育完全后,骨骼、肌肉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追求外型只能采用错误的技术,结果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尽管许多老师主张学生们大胆去跳,以后再去纠正。但我以为,开始时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练习,跳的错误就不要继续。因为错误的习惯养成后,基本上无法改变了。学习进程慢不是问题,掌握了正确方法后日积月累,应当会后来居上。
第六,关于音乐。
音乐就是你的呼吸。学会用英文“one、two……eight”来体会节奏是理解国标音乐的基础。逐步去体会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拍,最后使你的呼吸与音乐节奏保持一致。用“慢慢快快”“1、2……8”的方法来找节奏,我认为是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此外,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准,更重要的是注意音乐的延伸。
第七,关于舞伴。
舞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庄伍的成功离不开安妮平时刻苦的训练,国内拉丁大腕梁与张搭手后,粱也就很难到达往昔的高峰。
舞伴搭手之前,需要有相当漫长而枯燥的单人练习阶段,双方都要能够独立、正确的完成舞步。在此前提下,才能考虑引带与跟随的问题。引带与跟随实际上是双方重心的相互感知,一方重心投影到另一方,相互引带与跟随。依赖对方来帮助是不可取的。如此,既破坏了别人重心(损人),又妨碍了自己正确重心的形成(害己)。养成错误习惯后也就难以和他人搭手了。
另一方面,成为长久的舞伴需要双方对国标舞具有相同的认知,具有东尼本所言的“渴望和勇气!”只有双方皆如此,才可能稳定长久。单凭一时的兴趣与爱好,或者靠哄、让来吸引对方均不会长久。国标舞伴是可遇不可求的。 |
|